close
今天參加了公司的「感心服務訓練課程」。這個課程是委託顧問公司到內部舉行的講座,公司負擔的費用自然不低。
學長姐們對這項課程的感想很多是「無聊」、「疲勞+壓力轟炸」,可是一天下來之後,我倒是覺得挺有意思的。
會覺得有意思,我想多半是因為課程的內容跟我的理念與方法類似吧!講師在課程最後的總結中提到,要提供一個好的服務,首先要先學會對自己好,然後對家人好,對同事朋友好,最後才能對客戶好,提供良好的服務;一個不快樂的人不可能提供良好的服務。我們的生活就像是服務的實踐,自己想得到好的回應,就必須要先懂得散發好的訊息,與欣賞別人散發出的好的訊息。但稍微檢視一下自己的生活,不難發現其實在對待自己跟對待家人這兩項最基本的方面,卻也是最需要加強的部分。
早上剛到教室便看了一下分組的名單,剛好我們這一組是在教室前方的正中央,我在這個六人小組的座位中,挑了一個我覺得最理想的位子--離講師左手前方第二近的位子。會挑第二近的位子,是因為不想離講師太近(教室不大、上課人數也才30人左右,所以我推估講師講課時應該在離第一近的位子不到三十公分處);挑左手邊,是因為不想坐在講師正前方,而右手邊已經被先到的學姐佔去了。
但後來想起以前受訓時,在一堂課中有提到,說話的對象在左前方是最適合溝通的方位(我懷疑我沒記錯吧?)。而「第二近的位子」這樣的距離,也可提供我足夠的安全感。
可惜這樣先天的優勢並沒有在一開始養足我的氣勢。雖說講師果然在課程開始沒多久就先問了我問題,但是講師剛問完問題,我就不知怎地臉紅了,講師看到就說既然我臉紅了,那就讓我休息一下好了。天啊,我連一句話都還沒說,就被禁止發言了,何況那個答案我自認為我想得可不錯呢!竟然失去發言的機會,好吧,先認了。
沒想到再度被老師問到問題,我還是臉紅起來。我的確是很緊張,心跳很快,可是也真的無法克制我臉紅啊,我怎麼知道血液會一直往腦門衝呢?下課的時候,還有同事問我是不是有高血壓、或是告誡我怎麼上課了還喝酒之類的調侃的話,讓我哭笑不得。
臉紅真的不是故意的阿,有人看過誰可以故意臉紅的嗎?
整個早上的課程,只要叫到我,我就是臉紅,臉紅幾乎成了我的註冊標記,我想會不會也因此讓老師對我的印象比較不同?!但能夠成為大家課堂上的娛樂,也算了無遺憾了啦!哈!
到了下午終於有比較好的發揮機會了,老師出了一個很大的問題,總共有20幾個項目可以講,因為我整個早上都在臉紅的狀態,所以都沒啥特別的發言機會,到了下午本組只剩下我還沒發言過,總算是逃不掉了吧!
甫上台前還是非常緊張的,本來還想叫一位同事留在台前陪我,但後來那位同事自己跑下去,說不幫我了,唉...只好靠自己。還是一貫地臨陣磨槍啊,在一開始慢慢地逐條講解之下,緊張的情緒漸漸消失,也比較能放得開了,於是開始加入一點有的沒的,增加一點講解時的趣味性。但是我講話速度在此時還是容易太快。
這又讓我想起自己到目前為止,在幾次人生少有的演講機會中的表現。說實話,我很喜歡自己在台上「提供」聽眾、觀眾情緒的感覺,看到觀眾的情緒因為我的言語、一舉一動而變化,讓我覺得很受重視、很有成就感。當然那些還算成功的演講,往往都會讓我在下台之後胃痛得不得了。是的,即使我有過一點點在台上對數十到數百人講過幾分鐘話的經驗,但每次遇到這種情景,我還是會緊張得不得了。(有機會應該來紀錄一下那些此生少有的演講場合,現在有時候想到,自己還是會變得飄飄然呢!)
在我上台把負責的題目發表完之後,整個情緒大致上是穩定好了,教室裡面的空調也不像早上那麼冷,一直讓我發抖。於是下午的課程便是我的活躍時間。左前方的方位果然是個優勢(還是只是我的錯覺或是老師的習慣?)老師常常在問完問題、或是講話的時候,就把頭轉向我這邊,而我因為離老師近,所以只要小小聲講,老師都會聽到。就這樣,我的答題數還算不少耶。最後老師在叫到我的時候,還反而會說:「那,俊銘,你今天已經講很多了,我們請其他學姐講好了。」
我是不是很享受這樣的課程呢?在一個我的想法與技巧大致上都可以被老師接受,而老師的回饋反應也不致讓我感到太離譜的課程中,雖然不好說我得到了什麼,但是我可以說我玩得很開心。
先別說這種課程到底值多少錢(第一節下課時間就有人開始在廁所說這門課不知道哪裡有意義、很無聊),以講師的資歷背景,來講解這樣的主題,的確就容易讓企業產生迷信。企管顧問公司不都靠這些東西賺錢的嗎?一般企業不是都很容易相信這些從職場轉職的專業講師嗎?
這些道理說實在都不難懂,也可算是有普通智力就可以自己想出來的道理,但是就是在「實踐」方面,很多人都會缺乏技巧與能力。這些「專家」講師,正因為有著與一般人不同的豐富經歷,才能夠在講解這麼一個簡單的概念的時候,加上許多自己的經驗與解決的方法,提供我們參考。下午一些實況演練的題目,我想大家真的都是獲益良多。
在缺點的印象方面,我也該提一下才是。當老師在講她「車子被偷」的故事的時候,應該不難發現在她左前方第二近的位子上的我,眉頭正不住地皺起來。我在網路上的轉寄信件中曾看過的故事,在課堂上由老師一字一句地轉述,並且變成了她自己的故事。我很納悶,不知道我看過的轉寄信件是不是她寫的。
老師的確很聰明,把故事變成「自己的」,就可以讓人比較願意相信。但是因為我剛好看過一封一模一樣的轉寄信件,所以我不得不告訴自己要對老師講的那個讓人身歷其境的故事感到懷疑。嗯...到底事實是如何?那不是我該探究的問題,反正我知道那也只是老師用來上課的一項教材內容而已。只是很意外地變成一個讓我挑剔的點。
我們都容易被下意識的網所包覆,傾向以自己所聽見、所看見、所感受到的為事實。良好的客戶服務也好、家人朋友關係也好,究竟是要提供對方真正的感心服務,還是利用彼此的下意識的網來糾纏達成彼此以為會達到的目標呢?
我想,這才是今天課後,我得到的最大感想與困惑。
學長姐們對這項課程的感想很多是「無聊」、「疲勞+壓力轟炸」,可是一天下來之後,我倒是覺得挺有意思的。
會覺得有意思,我想多半是因為課程的內容跟我的理念與方法類似吧!講師在課程最後的總結中提到,要提供一個好的服務,首先要先學會對自己好,然後對家人好,對同事朋友好,最後才能對客戶好,提供良好的服務;一個不快樂的人不可能提供良好的服務。我們的生活就像是服務的實踐,自己想得到好的回應,就必須要先懂得散發好的訊息,與欣賞別人散發出的好的訊息。但稍微檢視一下自己的生活,不難發現其實在對待自己跟對待家人這兩項最基本的方面,卻也是最需要加強的部分。
早上剛到教室便看了一下分組的名單,剛好我們這一組是在教室前方的正中央,我在這個六人小組的座位中,挑了一個我覺得最理想的位子--離講師左手前方第二近的位子。會挑第二近的位子,是因為不想離講師太近(教室不大、上課人數也才30人左右,所以我推估講師講課時應該在離第一近的位子不到三十公分處);挑左手邊,是因為不想坐在講師正前方,而右手邊已經被先到的學姐佔去了。
但後來想起以前受訓時,在一堂課中有提到,說話的對象在左前方是最適合溝通的方位(我懷疑我沒記錯吧?)。而「第二近的位子」這樣的距離,也可提供我足夠的安全感。
可惜這樣先天的優勢並沒有在一開始養足我的氣勢。雖說講師果然在課程開始沒多久就先問了我問題,但是講師剛問完問題,我就不知怎地臉紅了,講師看到就說既然我臉紅了,那就讓我休息一下好了。天啊,我連一句話都還沒說,就被禁止發言了,何況那個答案我自認為我想得可不錯呢!竟然失去發言的機會,好吧,先認了。
沒想到再度被老師問到問題,我還是臉紅起來。我的確是很緊張,心跳很快,可是也真的無法克制我臉紅啊,我怎麼知道血液會一直往腦門衝呢?下課的時候,還有同事問我是不是有高血壓、或是告誡我怎麼上課了還喝酒之類的調侃的話,讓我哭笑不得。
臉紅真的不是故意的阿,有人看過誰可以故意臉紅的嗎?
整個早上的課程,只要叫到我,我就是臉紅,臉紅幾乎成了我的註冊標記,我想會不會也因此讓老師對我的印象比較不同?!但能夠成為大家課堂上的娛樂,也算了無遺憾了啦!哈!
到了下午終於有比較好的發揮機會了,老師出了一個很大的問題,總共有20幾個項目可以講,因為我整個早上都在臉紅的狀態,所以都沒啥特別的發言機會,到了下午本組只剩下我還沒發言過,總算是逃不掉了吧!
甫上台前還是非常緊張的,本來還想叫一位同事留在台前陪我,但後來那位同事自己跑下去,說不幫我了,唉...只好靠自己。還是一貫地臨陣磨槍啊,在一開始慢慢地逐條講解之下,緊張的情緒漸漸消失,也比較能放得開了,於是開始加入一點有的沒的,增加一點講解時的趣味性。但是我講話速度在此時還是容易太快。
這又讓我想起自己到目前為止,在幾次人生少有的演講機會中的表現。說實話,我很喜歡自己在台上「提供」聽眾、觀眾情緒的感覺,看到觀眾的情緒因為我的言語、一舉一動而變化,讓我覺得很受重視、很有成就感。當然那些還算成功的演講,往往都會讓我在下台之後胃痛得不得了。是的,即使我有過一點點在台上對數十到數百人講過幾分鐘話的經驗,但每次遇到這種情景,我還是會緊張得不得了。(有機會應該來紀錄一下那些此生少有的演講場合,現在有時候想到,自己還是會變得飄飄然呢!)
在我上台把負責的題目發表完之後,整個情緒大致上是穩定好了,教室裡面的空調也不像早上那麼冷,一直讓我發抖。於是下午的課程便是我的活躍時間。左前方的方位果然是個優勢(還是只是我的錯覺或是老師的習慣?)老師常常在問完問題、或是講話的時候,就把頭轉向我這邊,而我因為離老師近,所以只要小小聲講,老師都會聽到。就這樣,我的答題數還算不少耶。最後老師在叫到我的時候,還反而會說:「那,俊銘,你今天已經講很多了,我們請其他學姐講好了。」
我是不是很享受這樣的課程呢?在一個我的想法與技巧大致上都可以被老師接受,而老師的回饋反應也不致讓我感到太離譜的課程中,雖然不好說我得到了什麼,但是我可以說我玩得很開心。
先別說這種課程到底值多少錢(第一節下課時間就有人開始在廁所說這門課不知道哪裡有意義、很無聊),以講師的資歷背景,來講解這樣的主題,的確就容易讓企業產生迷信。企管顧問公司不都靠這些東西賺錢的嗎?一般企業不是都很容易相信這些從職場轉職的專業講師嗎?
這些道理說實在都不難懂,也可算是有普通智力就可以自己想出來的道理,但是就是在「實踐」方面,很多人都會缺乏技巧與能力。這些「專家」講師,正因為有著與一般人不同的豐富經歷,才能夠在講解這麼一個簡單的概念的時候,加上許多自己的經驗與解決的方法,提供我們參考。下午一些實況演練的題目,我想大家真的都是獲益良多。
在缺點的印象方面,我也該提一下才是。當老師在講她「車子被偷」的故事的時候,應該不難發現在她左前方第二近的位子上的我,眉頭正不住地皺起來。我在網路上的轉寄信件中曾看過的故事,在課堂上由老師一字一句地轉述,並且變成了她自己的故事。我很納悶,不知道我看過的轉寄信件是不是她寫的。
老師的確很聰明,把故事變成「自己的」,就可以讓人比較願意相信。但是因為我剛好看過一封一模一樣的轉寄信件,所以我不得不告訴自己要對老師講的那個讓人身歷其境的故事感到懷疑。嗯...到底事實是如何?那不是我該探究的問題,反正我知道那也只是老師用來上課的一項教材內容而已。只是很意外地變成一個讓我挑剔的點。
我們都容易被下意識的網所包覆,傾向以自己所聽見、所看見、所感受到的為事實。良好的客戶服務也好、家人朋友關係也好,究竟是要提供對方真正的感心服務,還是利用彼此的下意識的網來糾纏達成彼此以為會達到的目標呢?
我想,這才是今天課後,我得到的最大感想與困惑。
全站熱搜